港珠澳大桥建设注重海洋生态保护,实现白海豚“零伤亡不搬家”
来源: | 作者:秘书处 | 发布时间: 2196天前 | 41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   10月24日上午,世界最长、总长约55公里的跨海大桥——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。据港珠澳大桥管理局透露,在大桥修建过程中,为保护中华白海豚,耗资约3.4亿元。


1.jpg


  港珠澳大桥穿越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这片水域的海洋环境极为敏感。中华白海豚是水生哺乳动物,用肺进行呼吸,呼吸孔在头顶端,呼吸时需露出水面。这种可爱动物有“美人鱼”和“水上大熊猫”之称,粤、闽、港、台、澳的渔民以海上女神妈祖的名号,誉称它为“妈祖鱼”。1988年,白海豚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。


2.jpg

  为此,研究人员300多次出海跟踪,拍了30万张照片,对千余头白海豚进行标识;举办白海豚保护知识培训29次,共2544人次参加;缩短施工工期,调整施工方案,如将工可阶段318个桥墩减少至施工阶段的224个桥墩……


  去年7月,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曾对外公布一组数据:自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自建设以来,约3.4亿元花在白海豚保护上,其中白海豚生态补偿费用8000万元,用于施工中相关的监测费用4137万元,环保顾问费用900万元,渔业资源生态损失补偿约1.88亿元,有关环保课题研究约1000万元,其他约800万元。


3.gif


  最终,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并没有出现大的安全事故、质量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,做到了人与工程、环境和谐相处,实现了海上“三零”(零死亡、零污染、零事故),实现了白海豚“零伤亡不搬家”的目标。


4.gif


  一桥飞架三地,保护中华白海豚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。日前,粤港澳三地正在筹建中华白海豚粤港澳保护联盟,搭建交流平台,加强各保护组织间的协作与合作。保护中华白海豚,维持物种的多样性,是人类文明与海洋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。